家谱的自我标榜——“岳飞幕僚”祝允哲家谱考
这个人物是搜关于岳飞《满江红》的争议找出来的。一些论文还征引作为证据,少量的驳斥只见于朱瑞熙先生的文章(《须江郎峰祝氏族谱》是伪作)中。
我自己仔细看了下所谓文字,其实辩驳也很简单。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7329950/answer/71928864
据族谱,祝允哲之父祝臣在绍圣年间曾高踞“兵部尚书、太子少保、都督征讨大元帅、上柱国、宣国公”,而祝允哲曾随宋徽宗亲征,靖康元年就以“都督江广粮饷、提督荆襄军务”职衔参政,与岳飞身份大致相当(否则无从唱和,也轮不上他来以身家性命保岳飞)。
从职官考证也就最简单了。
先看其父:兵部尚书、太子少保、都督征讨大元帅、上柱国、宣国公。
元丰以后官制厘定,兵部尚书也就是有实际工作的职事官,当然宋代兵柄归于枢密院,兵部只有少量杂事,比如番官的官告、厢军的名籍、一部分马政等等。太子少保,《浙江通志》作少师。上柱国是勋官名,问题不大。宣国公,国公非常贵重,主要授予宗室近亲,臣僚食邑过万封或宰相可封。另外朱先生提出他没有寄禄官和贴职的疑点。
主要问题在于这个差遣“都督征讨大元帅”,不符合宋代派帅臣差遣的格式,宋代史料中最早可见的元帅头衔是赵构的河北兵马大元帅,仅此一例;而都督常做动词,都督某地军马(事),是南宋才开始派的差遣。若行招讨征服事,则有招讨使。
当然这可能是一种特例,祝臣的人生活动不见于宋史,但查百度,人家后代居然把整篇家谱所载墓志放出来了。
闽藏本《须江郎峰祝氏世谱》之三:祝臣与祝常
乃出公,钦监镇边军事,秩加兵部尚书、督理粮饷。绍圣元年,策奏征讨河北,复地五百里,加太子少保,仍兼兵部尚书、都督征讨大元帅。明年,贼请盟乞和,钦诏班师,拜少师上柱国,封宣国公。
太可怕了,原来这个征讨是对辽啊,居然打下五百里,是不是《水浒传》里宋江那次啊,不对,那是宣和年间了。
宋哲宗绍圣年间根本没有对辽作战过!
再看祝臣:都督江广粮饷、提督荆襄军务,《浙江通志》上还有一个荆湖制参。
人家后人也放出《宋钦宗授祝允哲敕》来了:
闽藏本《须江郎峰祝氏世谱》之五:祝允哲
宋钦宗授祝允哲敕 朕闻兵法守所不攻,政典预于先事。朕遭不造,边要若雷。虽廷臣同御侮之心,而分镇犹为不给。朕维荆襄,江广之咽喉,亦属要地。 虽设武翊卫 ,置军守镇,然犹虑其 新军初作,列伍未娴 ;万一远水不救,则将如何? 朕甚虑焉,特加制参以统维军事。 但斯非经纬全才者不可以职,非忠良济美者不可以任。朕察尔政议大夫祝允哲,发身儒肆,忠效国家;自随亲驾征讨以来,营谋检点,动出老成;任事忠贞,夙夜匪懈,朕甚嘉信。特以宠谕,命尔往副 武翊卫大制参,督理江广粮饷、提督荆襄军务 ,赐之符敕,以为尔责。于戏,万邦之怀,实维长子;三军之命,寄于一人。尔往,其肃君政以备不虞,抚此兆民以安国本;勿多事以生变,毋怠忽以失机。其往,钦之!朕言不再,特敕。
武翊卫是什么鬼!宋代战区名称是以各种使职司加地名为名的,而这种卫所制是明代的东西。
朱先生质疑过提督这个差遣,被人举例反驳。我且不说官制问题。制参是制置司参议,是地方军事长官制置使的幕僚官,武翊卫不可能有制参,也不可能在差遣上同时带有跟其长官制置使重叠功能的管理钱粮、指挥军队的任务。还提到他的寄禄官政议大夫,若是正议大夫之误,这是较高的朝官了,不会去担当较低的幕僚官。
综上,这些官制带有大量明人思维的痕迹,为后来者所杜撰以光耀祖先。至于满江红是否为真,则另有旁证,也不可否认祝某作为岳飞幕僚官曾与之唱和,祝家后代根据此事敷衍成文的可能性。
职官是邓恭三广铭提出的钥匙之一。从中可以辨析史料。中国大量修撰家谱是明代开始的,其追溯祖先多所虚荣。但好在唐宋官职复杂,正经的史学家尚且不能分辨,其杜撰者,可管窥一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