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两篇墓志中折射的唐代勋官制度

第一篇是初唐武周时代的。

唐故上柱国李君墓志铭摘自:张欣, 柴立廷, 李军, et al. 唐故上柱国李君墓志铭考释[J]. 邢台学院学报, 2012, 27(3):26-28.

这篇墓志文采很好,墓主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地方豪杰,在战争中成为下级军官。这里明确说了,上柱国是墓主靠军功而来的,且之后他没有出仕。这就说明凭军功完全是可以得到上等勋官的,且勋官品级也是不能和官职的品级匹配的。

第二篇墓主处在藩镇初期,并且记载了一个河北军人世家的结衔。

出处:张春兰. 《唐故昭武校尉、兵部常选、上柱国邢公墓志铭并序》试释[J]. 唐史论丛, 2012(1):198-203.

这篇文章相比上一篇文采就烂多了,且似乎也不懂墓志的规矩,比如作者根据论文应该是墓主人的儿子,称呼墓主的时候称呼为考,搞的人物混乱。列一下结衔: 曾祖 游击将军 折冲都尉——曾祖是府兵折冲府的普通军官

祖 朝请郎,试左金吾卫兵曹参军——祖是文官、左金吾卫的属吏

考 昭武校尉、兵部常选、上柱国——此人死于天宝末年,实际上是墓主,这篇墓文根据本论文考证实际上是以儿子的口气写的。上柱国之后得到了“兵部常选”——也就是参加兵部铨选的资格(可能并未通过考试),而不是通过上柱国直接授官。从家世看只是地方小地主也不是高官,他的上柱国也只能从军功来。

长子 本州马步军都虞候同正将 冠军大将军 左金吾大将军、

次子 云麾将军 左武卫大将军 上柱国——藩镇部将差遣已经自我任命,中央对其补充认证的方式是奖赏以武散官、十六卫将军。

这4代人折射了唐代前后期两种截然不同的武官制度。前者是军功转勋官,勋官进铨选注官,后者是藩镇自辟军将。

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.0 进行授权